东京热

专业版 简繁转换 English

搜索热词: 婚姻登记 低保 养老 收养

当前位置:东京热 - 民政资讯 - 理论研究

培育社区治理新力量: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实践及其经验

2025-08-21 09:16:24 来源:公益时报 阅读次数:0
浏览字号
打印页面

  郭茗桢 王晓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社区作为基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载体。近年来,国家政策持续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民政部相继出台《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等文件,鼓励培育社区社会组织,鼓励青少年群体通过志愿服务融入社区治理。孵化社区青少年社会组织,既能促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又能为基层治理注入活力,具有双重价值。然而,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的实践中存在组织管理缺位、专业指导不足、资源依赖性强等问题,亟需通过社会工作参与这一关键抓手介入破解组织培育难题,激发组织发展内生动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困境分析: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的三大挑战

  个体层面,青少年志愿者的年龄偏小,认知能力和自主行为能力有限,且受学业压力影响,成员参与志愿活动的时间有限,活动参与时间体现出“季节性”特性,期中与期末考试期间活动缺席比例较高。

  组织层面,作为一支新建队伍,团队内部协作不足,分工模糊,活动高度依赖社工主导,成员互动局限于熟人小圈子,跨群体沟通效率低。

  社区层面,组织的发展规划和服务设计不清晰,未形成“青少年服务—家庭支持—社区共治”的闭环。同时,组织发展的运营资金依赖公益创投项目短期拨款,加上团队内部欠缺相应激励机制,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薄弱。

  专业破局:社工介入孵化的三阶段策略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孵化是一个分阶段推进的过程,以下即围绕其“孕育—初创—成长”三阶段模型,剖析社会工作介入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过程。在孕育阶段,社会工作者通过需求评估、队伍组建和能力培训奠定组织发展的基础;在初创阶段,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打造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提升成员的服务能力和团队凝聚力;在成长阶段,重点强化组织的主体性,推动志愿服务从“被动参与”向“主动引领”转变。通过分阶段、递进式的介入路径,促其成为社区治理的重要力量。

  孕育期:需求调研与组织筹备。通过访谈、观察法对社区不同群体进行深度访谈,评估社区需求及资源、组织发展情况、组织社区参与的问题和需求等,明确组织服务方向。同时,争取包括社区公益金和党群服务中心在内的多方资源支持。此外,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社区宣传招募,开展趣味小组活动吸引青少年加入志愿服务队以形成组织雏形,召开组织成立说明会进一步明确目标和服务方向。

  初创期:能力建设与服务开展。首先,选举或推选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明确角色分工(如活动策划、宣传、外联等),增强团队凝聚力。开展志愿服务技能培训,通过开展青少年议事会等活动,提升团队成员的活动策划、沟通技巧、安全知识等专业能力。其次,开展专项小组系列活动,设计志愿服务情景模拟训练,加强团队志愿服务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提升小组成员的策划与表达能力,提升服务规范性。最后,链接社区及社区周边资源,设计并实施小型志愿服务项目,如社区环保、敬老服务等。社工全程督导,协助青少年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成长期:自主运作与可持续发展。首先,制定完善组织章程和成员激励方法。建立志愿服务档案和活动参与手册,及时记录组织成员的服务内容与活动表现。其次,选拔并培养组织核心骨干,提升核心成员的组织管理能力进而加强团队建设。与高校、企业等外部组织积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链接更多专业人员与场地支持等。最后,采用多样化分析工具评估孵化成效。善于运用满意度调查、焦点小组等方式展开问题调研与成效追踪,后期社工逐步退出主导角色,为组织提供更多自主决策与执行的空间,在其需要专业支持时提供后续支持。

  长效之道:构建“政策+资源+意识+能力”四维支持生态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孵化期间,虽然能够积极推动组织规范发展并提升服务实力,但在实践推进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组织内外部的结构性困境。作为新兴社区志愿组织,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在孵化阶段遭遇了自主性不高、资源依赖现象突出、专业能力欠缺等多重实际限制,这些因素不仅阻滞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同样给社会工作介入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需要在深入剖析困境的基础上,构建“政策+资源+意识+能力”四维支持生态,优化既有的孵化模式,为探索组织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实际支撑。

  优化制度环境:构建政策支持框架。首先,推动建立志愿服务时间银行制度。成员可将服务时长兑换为社区教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资源,实现激励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提升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次,完善“家校社”的协同机制,与学校共建志愿服务学分认证体系,开展家长工作坊,展示志愿服务组织能力成长轨迹,转变家长功利性认知。最后,简化基层政策执行流程。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缩短项目内部专项支出的审批流程,推动服务落地高效执行。

  创新资源供给:构建多元支持网络。首先,建立“公益创投+社区基金+企业赞助”的混合筹资模式。推动街道将志愿服务纳入常规预算,同时发展社区慈善超市等自我造血项目。短期资源上,建立“公益创投项目池”,协调街道将3-6个月短周期项目进行主题衔接。长期资源上,与辖区企业探讨开展公益伙伴计划的可能性,企业按年度捐赠服务经费可抵扣部分税费。其次,设计“学期+假期”的弹性服务方案。与学校合作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实践课程,开发周末微志愿服务和寒暑假专项服务,使得社区青少年志愿服务组织有机会灵活选择时段开展服务。同时,为家长提供“志愿服务指导卡”,明确不同年龄段青少年的适宜服务内容与时间的投入建议,拓展家庭支持网络。最后,搭建区域志愿服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活动物资、培训课程、场地资源的跨社区调度,让不同服务资源通过共享平台实现跨区域链接。

  培育主体意识:构建阶梯式赋能体系。首先,实施“社工引导-骨干带动-全员参与”的三级发展模式。初期由社工采用从示范到引领再到协同的渐进式退出策略,社工从全程参与到仅提供咨询支持,在引导骨干带动的基础上,逐步将决策权转移给组织全体成员。其次,建立提案工作坊机制。积极进行社区问题与服务调研,掌握社区服务的基本供需情况,每月组织青少年进行社区问题诊断和服务设计,对采纳的提案给予小额启动资金和人力支持。最后,完善骨干培养制度。设置轮值队长岗位,配套领导力专项培训,并建立“老带新”的传承机制,及时将成熟骨干的实践经验传递给新人骨干,确保组织管理经验的可持续传递。

  深化专业支撑:构建能力建设体系。首先,开发分层培训课程。基础层包含沟通技巧、活动策划等通用能力,进阶层按服务领域(助老、环保等)设置专业模块,分层培训以强化组织综合能力。其次,建立“社工+专业人士”的督导团队。专业事项由专业人士解答,如链接老年科医生为助老服务提供医疗知识支持,邀请环保专家指导垃圾分类项目,增强督导团队的专业技能,拓展组织的专业知识边界。最后,构建专业支持网络。招募不同领域的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社工担任服务督导,组建“家长顾问团”“银发顾问团”,扩大组织的社会支持网络,吸纳学校、企业、社会组织代表参与决策,提升组织的整体服务效能。

  (作者:郭茗桢,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王晓慧,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副教授)

关闭窗口

扫描关注
东京热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