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宇 饶英子
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通过创新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特别是精神文化需求。行政区划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和重要引擎。
当前,中国文旅消费正经历从物质消费向精神消费的转型,以及从功能产品消费向文化体验内容消费的转变。游客不再满足于“景点打卡”,更追求目的地全域的文化氛围、沉浸体验和心灵共鸣。在这一背景下,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升级两个关键维度。而深植于行政区划的“真文化”“真历史”,正是贯通这两端的金钥匙。
助力文旅差异化、多维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筑牢差异化竞争根基,破解同质化困局。行政区划承载的治理沿革、民俗传统与空间肌理,构成地域独有的文化基因图谱,为文旅产品提供了独特的“真实性”内核。当前市场“网红仿古项目”泛滥,本质是文化符号的浅层搬运。唯有基于真实历史层积的产品(如山东省泰安大汶口遗址公园依托6500年文明遗存打造“海岱文明高地”品牌),才能形成“历史真实性—文化唯一性—体验延续性”的竞争壁垒。这不仅提升了文旅产品的独特吸引力,还避免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同质化问题。通过深挖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地方文旅产业能够脱颖而出,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是,历史文脉驱动产业多维升级,激活供需新动能。其一,供给侧创新,历史文脉为产品开发提供“主题锚点”与“内容母本”。例如,安徽省阜阳市深挖“三清贯颍”古城水系与管仲法治思想,构建“烟火水乡”数字导览系统与千古名相手账,实现文化资源向沉浸式体验的价值转化。这种创新不仅丰富了文旅产品形态,还提升了供给质量。其二,需求侧升级,游客从“景观消费”转向“文化认同消费”。大汶口遗址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复原史前生活场景,近年来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体验,印证了真实历史场域对深度文化消费的拉动作用。这种转变反映了消费者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有利于推动文旅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是,促进历史文化可持续发展,强化主客价值共享。其一,在地赋能,历史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大汶口带动村民参与陶艺研学与汶阳田农产品销售,形成“文化反哺经济”的共生机制。其二,法治护航,实现长效保护。泰安市出台山东首部古遗址类文物资源保护地方法规,明确开发边界,杜绝商业化对文化真实性的侵蚀,为长效保护提供制度保障。这种机制确保了文旅发展的可持续性,让文化遗产惠及当地居民和游客。
四是,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通过真实性、在地性、延续性三大核心价值,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产业升级及可持续发展注入不可替代的灵魂。这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需要,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
推动文旅供需两侧系统破题
一方面,要从供给侧赋能,即锻造高质量文旅产品与品牌内核。文旅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在于提供有深度、有特色、有生命力的产品与服务。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是其坚实根基。
一是,在地历史文化驱动产品创新,提供“真”内核。行政区划的沿革、治理、事件、人物、民俗,构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图谱。这为开发沉浸式演艺、特色研学课程、主题文创、文化体育赛事等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真实主题标签、历史素材与故事源泉。这种创新确保了产品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二是,杜绝“假古镇、假街区、假故事、假历史”。网红易逝,唯有根植于真实历史文脉的产品才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真实性与持久生命力。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成功,绝非简单仿古,其灵魂在于深度还原北宋东京(开封府)的历史时空与市井文化。若无开封特定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支撑,它不过是又一个“无源之水”的游乐场。因此,文旅开发必须以真实历史为基础。
三是,塑造在地文化,延续“活”文脉。行政区划历史是地方共同的文化记忆和精神纽带。对其保护传承,能有效引导当地在发展中保留独特风貌、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避免“百镇皆同”“千村一面”“万街同貌”的同质化危机。当居民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和受益者,目的地便自然散发出真实、鲜活的文化气息,这是任何外来资本和设计都无法简单复制的文旅吸引力核心。今天的高质量文旅发展更关注主客共享、近悦远来,只有通过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活化在地文化与外来游客深度互动,才能激活文旅目的地的高质量发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能持续打动人心,核心在于其作为清代凤凰厅积淀并延续下来的湘西风情与生活意境,是沈从文笔下“边城”的现实映照。
四是,擦亮地方品牌,确立“强”标识。基于扎实的行政区划历史文化研究,诸多行政区划单位能提炼出如“齐鲁首邑”“运河枢纽”“海防重镇”“泰山封禅文化”等极具历史深度和辨识度的文化定位,为城市/区域品牌注入灵魂。这为宣传推广提供了精准的方向与深厚的底蕴支撑,使品牌宣传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有据可依、有史可讲的文化叙事。
另一方面,要从需求侧系统提升文化消费潜力,即满足高质量文化消费的核心诉求。需求侧的高质量发展,体现为消费者对文化内涵、精神价值需求的显著提升,行政区划历史文脉是满足这一升级需求的关键。
一是,提供真实可信的历史内容与文化解读。随着居民收入增长与文化素养的提高,游客对历史真实性、文化内核的探求日益迫切。他们渴望了解“这里为何独特”“故事从何而来”。基于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的文旅产品,天然具备真实的历史内容支撑和可追溯的文脉线索,为游客提供了值得信赖的文化解读基础。这满足了他们对知识获取、深度认知的迫切需求,使游览过程成为一场生动的历史文化课。
二是,供给深层浸润的情感价值与精神共鸣。现代游客追求的不仅是“看过”,更是“感受过”“共鸣过”。基于真实历史场域和延续文脉的体验,能提供强烈的代入感、归属感和心灵触动。凤凰古城吸引人反复前往,正是因为那份由真实历史积淀和当地传承共同营造的、独特的“湘西意境”与“边城情绪”。这种深层次的情感连接与精神满足,是纯粹人造景观无法企及的。
三是,推动消费升级,从“看热闹”到“看门道”。当游客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历史脉络、理解文化典故、感受地域精神,他们的消费行为便自然从浅层的观光门票消费,转向更深度的文化体验、研学求知、主题度假等复合消费。保护和利用好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实质是推动文旅消费向高质量的文化内容消费转型升级。
以多维路径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能共生共赢
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融合,需要通过多维路径实现。
一是,活态复原,从静态保护到文化互动。摒弃“博物馆式封存”,推动历史场景的功能再生与叙事创新。例如,厦门同安将废弃影剧院改造为历史陈列馆,通过全息投影重现建县历史,使老建筑成为“可阅读”的文化地标。这种方式让历史文脉“活”起来,增强游客的互动体验。
二是,科技赋能,平衡保护与利用的矛盾。大汶口遗址采用MR(混合现实技术)“复活”文物背后的文明演进历程,通过遗产数字化工作,破解遗址本体脆弱性与体验深度化的矛盾,证明科技可提升遗产文旅消费的可及性而不损原真性。科技的应用不仅保护了文化遗产,还拓展了文旅产品的边界。
三是,全域联动,打破空间与产业孤岛。阜阳将非遗工坊、美食市集嵌入皖北“烟火水乡”的古城肌理,形成“日游夜宴”全时段消费链:忻州市以系统思维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打造忻州古城、五台山、芦芽山三大旅游集散地,形成六区引领、三大集聚区支撑的发展格局。这种联动促进了资源共享,提升了整体文旅质效。
四是,机制创新,法治刚性约束与多元共治。一方面,推动立法系统保障行政区划历史文化可以长久赋能文旅发展。例如,《泰安市大汶口文化遗址保护条例》明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为开发划定红线。另一方面,制定利益共享机制,保障相关各方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例如,阜阳设立“伯乐创投基金”等,重点孵化“乡村文创工坊”“非遗直播基地”“数字文旅实验室”等项目,形成“政府—企业—在地”文旅创新协同网络。这种机制确保了各方参与,推动文旅可持续发展。
五是,行政区划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与文旅高质量发展的融合本质是以文脉为轴、以创新为翼、以惠民为根。当历史文化真正融入当代生活场景,文旅高质量发展方能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效能的共生共赢。
(作者王笑宇系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研究员;饶英子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
扫描关注
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