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浪潮正悄然改写着乡村图景。在粤北大地,随着县镇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的铺展,一碗热饭、一次便捷问诊、一键紧急求助,正让“老有善养”从愿景变为现实。
韶关始兴这个粤北山区县,用5年投入1.1亿元的实践,从县城地标到村口饭堂,从智慧设备到互助网络,用三级服务体系破解了山区养老的“距离难题”。这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的跨越,为县域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了鲜活经验。
乡镇敬老院从“散沙”变“港湾”
始兴县城北门路,米黄色的养老服务中心与县中医院仅一墙之隔。97岁的郭奶奶坐在轮椅上望着窗外,感慨道:“以前在乡镇敬老院,哪想过能住上有电梯、有专业护工的地方。”作为首批入住的特困兜底对象之一,她的月费由政府全额承担,无需个人掏钱。
这一变化源于始兴县创新的“公建民营”模式。通过引入专业养老企业运营,中心实现“兜底保障+社会服务”双轨并行:15%床位定向保障特困老人,85%面向社会开放。
目前,21名全失能兜底对象与16名社会老人已顺利入住,试运营期间便收获满满好评。
针对乡镇敬老院“小散弱”的痼疾,始兴县率先推行县级直管改革。2025年4月,全县9家公办养老机构完成整合撤并,48名兜底对象集中入住县社会福利院。
改革前后的数据对比鲜明: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从14%升至59%,护理型床位占比从67%提至87%,护理员月薪上涨11%。“过去乡镇敬老院像‘孤岛’,如今全县资源拧成了‘一股绳’。”县民政局工作人员的话道出了改革的成效。
长者饭堂实现乡镇全覆盖
始兴县“五个一点”筹资模式——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政府补一点、慈善捐一点、志愿助一点,让特殊困难老人用低廉成本享受到暖心餐食。
通过联动慈善组织发起“家门口的长者饭堂”线上募捐,运动捐步、线上马拉松等“指尖公益”撬动捐款超50万元。目前,全县10家长者饭堂实现乡镇全覆盖,累计服务超2.8万人次。
在助餐基础上,6家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延伸出全时段服务链条。专业化服务让“一站式”养老走进乡镇。今年以来,这些中心已开展日间照料2626人次、全日托养2656人次,组织助老志愿活动82场,实现特殊困难老人月探访率100%。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让乡镇养老既有温度又有效率。
闲置空间里的“幸福驿站”
顿岗镇石坪村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由闲置村屋改造的“幸福驿站”,不仅有日间照料室、文娱室,还配套了康园中心和长者饭堂,让村民李大爷感叹:“家门口就有了‘老年乐园’。”始兴县盘活闲置校舍、集体用房等“沉睡资产”,改(扩)建11家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将服务送到6600余名农村老人身边。
在顿岗镇周所村,广东省首个“农村未来社区”项目更具创新性——“农房排屋+多层公寓+养老公寓”的模式,让村庄重塑中融入养老功能。城市社区同样上演着适老化蝶变。新建小区按“每百户20平方米+”标准配建养老设施,达标率100%;156台新装电梯解决了2800余名老人“下楼难”,21处改扩建的老年服务场所让“享老在门口”成为现实。
城南社区获评全国示范型老年友好社区,正是城市养老的生动缩影。更动人的是互助养老的温暖传递。顿岗镇千净村“蔚老社区”里,12名留守妇女、低龄老人经培训成为服务骨干,帮高龄老人买菜、陪诊。“你帮别人,别人帮你”的朴素理念,让100余名志愿者累计服务超6000人次,让孤独晚年绽放互助之花。
科技成居家养老“隐形守护者”
隘子镇风度村张伯家的床边扶手,是“一户一策”适老化改造的成果。“以前起床撑柜子差点摔倒,现在有了扶手,踏实多了。”始兴县投入88万元,为199户特殊困难家庭定制改造方案,从地面防滑到卫生间扶手,细节处筑牢安全防线。
科技更成了居家养老的“隐形守护者”。顿岗镇、澄江镇的444户老人家中,AI摄像头实时识别跌倒风险,“银龄守护卡”一键呼救、精准定位。这些智慧终端源于2023年与深圳养老基金会合作的项目,有效填补了农村留守老人的照护空白。
健康管理同样不掉线。全县组建73支家庭医生团队,为2万余名老人签约服务,签约率达80.22%;超2万名老人在家门口完成体检,1万余人接受慢性病干预,2024年老年人规范健康管理率达71.09%,超出省标7个百分点。更有“银龄安康”保险实现全县4.58万名60岁以上老人全覆盖,10元保费撬动5000元保障,用小额投入化解意外隐忧。
扫描关注
东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