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
辽宁省沈阳市清昭陵。
北京市永定门。本版供图/视觉中国
郭晓琳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长卷中,行政区划犹如纵横交织的脉络,将地理空间、政治制度、经济生活与文化传承紧密连接。这些看似简单的边界线,实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政治治理与文化传承的完美融合。从《尚书·禹贡》九州的古老构想到今日的省县乡体系,中国的行政区划不仅构建了国家的治理框架,更塑造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成为解读中华文明的重要密码。
政区沿革:文明发展的空间叙事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史,就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中华文明经历一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六千年加速、五千年进入文明阶段、四千年前后建立王朝。约在距今四千年左右,夏王朝已然建立,标志着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从各地独具特色的区域文明——古国文明和邦国文明阶段,迈入中原地区以夏、商、周王朝为中心的王国文明阶段。
早在夏商时期,便出现了“方国”。这些以城邑为中心的政区雏形,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最初格局。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创造性地将血缘关系与地域管理相结合,通过“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方式,构建起层级分明的政治体系。
秦朝的统一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创了中央集权制度下行政区划的新纪元。这一开创性的制度设计,为“书同文、车同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也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制度基础。汉代在秦制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设立十三刺史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监察区体系。
唐宋时期,唐太宗划分十道,宋太祖设置路制,这些创新既考虑地理因素,又兼顾经济联系,体现了古人对区域管理的深刻思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确立的“山川形便”原则,让政区边界与自然地理相协调,这种尊重自然的人文理念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元明清三代,中国的行政区划制度更趋完善。元朝创立行省制度,打破传统的自然地理界限,采用“犬牙相入”的划界方式。这一方式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不同区域间的交流融合。明清的“三司分治”和督抚制度,则进一步丰富了地方治理的实践经验。
政区名称: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
中国的行政区划名称,堪称一部鲜活的文明史诗。政区名称的命名本身就是区划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名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古都之名如北京、南京、长安,延续着千年帝都的辉煌历史;方位地名如河南、山东、陕西,记录着先民对地理空间的朴素认知;而敦煌、蓬莱、琅琊等充满诗意的命名,则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近1/3的县级政区名称沿用已超过千年。山东省的千年古县有74个,数量居全国第二位。河北邯郸、陕西咸阳、四川成都、浙江绍兴这些古老的地名,宛如文化的活化石,保存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也构成了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佳证明。
另外,有些政区名称虽发生变化,却同样是历史文化的体现。以沈阳为例,其曾用名盛京、奉天各有深意:后金时期命名“盛京”,取“兴盛之都”之意;清朝定名“奉天”,源自“奉天承运”,彰显皇权正统性;民国时期恢复沈阳古称,回归地理本位(因位于沈水之阳)。
山东省会济南的名称变迁亦具代表性:西汉设“济南郡”,因地处济水之南得名;隋唐改称“齐州”,凸显齐国文化影响;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为“济南府”,名称沿用至今。青岛地区在明代隶属胶州、即墨,清末被称作“胶澳”,因其位于胶州湾;1898年始称“青岛”,1929年正式设市,名称延续至今。类似的政区名称变化,在华夏大地还有很多。
这种变迁并非简单更替,而是不同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记录着时代发展的脉搏。它不是文化的断裂,而是文化基因的适应性表达。政区名称的变化是历史写在大地上的注脚,每个更名节点都对应着重要的社会转型。科学的政区文化保护,既要守护稳定的核心符号,也要尊重合理的历史变迁,在变与不变的辩证中,完整呈现文明发展的脉络。
民族地区的政区命名同样蕴含深意。西藏的“拉萨”意为“圣地”,新疆的“喀什”是“玉石集中之地”。这些名称既保留了民族语言特色,又与其他地区的地名系统和谐共存,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
治理智慧:多元一体的制度创新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在行政区划设置上展现出高超的智慧。清朝的治理实践尤为值得一提:在东北、新疆设将军辖区、晚清建行省,在西藏派驻藏大臣,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这种“因俗而治”的灵活政策,既维护了国家统一,又尊重了地方特色,为多民族国家的治理提供了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行政区划制度迎来新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通过设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保障了各民族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始终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经济特区的设立、计划单列市的出现、副省级城市的规划,都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制度创新。这些调整既保持了历史延续性,又体现了时代创新性,展现出中国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
当代价值: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国的行政区划继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年来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既是对传统政区界限的超越,又是对区域文化共性的尊重。这种新型区域协调机制,开创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与行政区划紧密结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评定、传统村落的保护,都通过政区手段守护着文化的根脉。北京中轴线申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项目,更是将分散的文物点串联成有机整体,展现了行政区划在文化传承中的整合功能。
近些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着眼于优化城镇体系结构。通过撤县设区、合并乡镇等措施,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这些调整既考虑经济发展需要,又注重历史文化传承,体现了新时代的治理智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的行政区划将继续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文化符号和历史坐标,既守护着传统的根脉,又孕育着创新的活力。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中国的行政区划实践,正是这种“和而不同”智慧的生动体现。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中国的行政区划必将在守正创新中书写新的篇章。这些穿越时空的文明密码,将继续指引着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让中华文明为世界贡献更多智慧。
(作者系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扫描关注
东京热